双翼并举的生物医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以“立德树人”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主要任务。生物医学工程作为典型的医工信交叉的专业,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创新特色。然而,在开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较突出的问题。
1.开展创新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清。在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不是片面鼓励学生申请创新创业项目,开办创业公司,却轻视学生创新价值塑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重结果轻过程”,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导者方面认知不足。
2.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机制不清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覆盖面广泛,交叉性强,各学科知识条块分割现象较为明显,通用的生物医学工程创新教育方法,难以满足生物医学工程细分领域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导致在高校教育和企业需求间存在一堵看不见的“玻璃墙”,迫切需要探索建立跨越学科界限、跨越产学研界限的路径机制。
3.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方法同质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训时间往往较短并且多在学业后期,且存在明显的同质化现象,学生往往由于精力、时间、就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获得系统深入的训练。
4.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企业主体程度较低。现有本科教学培养环节中,缺乏行业内领军企业的深度参与和共同指导,未能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作用,无法融入领军企业的核心技术标准和企业职业素养。
二、生物医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宗旨,聚焦学科前沿,对接国家“人口与健康”重大战略,以培养医、工、信交叉,创新、创业、创意融合的“三创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以校内“创客空间”教学实践平台和校外“一流企业合作实践平台”为两翼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和仪器科学学院(简称生仪学院)一直来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专业创立开始起就成立了全校闻名的“仪器维修小组”,一代代地进行创新实践意识的传承。尤其是从2015年起,生仪学院在玉泉校区创建了以“创意激发、技术创新”为主旨的校园创客空间-生仪Cookie创客空间。
从学院创客空间建立起来,已经与ARM CHINA、瑞芯微电子、优必选等行业领军企业建立创新联合实习实践基地,并已经取得较好的创新培养成果。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院级、校级、省级创新创业项目累计立项200余项,为20余个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了的创新创业培训。多位学生通过在创客空间的创新培训与实践,获得了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亚军、全国挑战杯一等奖、全国电子竞赛一等奖、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大赛一等奖等佳绩。
除了校内创新基地平台的建设外,生仪学院还与行业领军企业紧密合作,创建了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聘请优秀企业工程技术专家、管理人员承担本科生创新创业教学导师。在学生创新教育中,以企业化标准高效、精准的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并与合作企业保持密切的沟通,分享信息、协调需求,确保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双导师制度深入稳定运作,构建起学院牵头的校企合作机制及以学院为中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持续稳定的为行业内企业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实现企业与学校共赢。
学院联合校外15家行业企业和11家三甲医院组成校外创新创业合作实践平台,定期邀请生物医学工程行业领域领军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学科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实习实训等活动,安排创新创业项目培训和辅导,提升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能力。学院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双导师”制度,引入多名行业内知名单位的技术骨干和核心管理人员作为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并参与到学院的教学工作中,与学院专任教师共同培养学生,满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生物医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基于校内“创客空间”与校外“企业合作实践平台”此“两翼”的紧密结合,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平台基础。然而,创新体系的建设不能仅仅只依赖于平台,更多地要实现真正有学生与教师们共同参与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浙江大学生仪学院也梳理了体系建设的一些关键点。
文章来源:《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网址: http://www.swyxgcxzzzz.cn/qikandaodu/2021/0223/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