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青年学者访谈录】陈璞:聚焦“医学+X”,
通讯员:苏航
编者按:生物医学工程是当代医学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推动力量,为基础医学研究和认知人类疾病提供工具,为临床医学预防、诊断、治疗、预后提供技术支撑。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以解决医学问题而创新创造工具和技术的交叉学科,在医学生态中具有连接和支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转化医学功能,特点在于交叉性、前沿性、应用性。近日,医学部机关专访了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陈璞,为大家揭晓更多关于该专业的信息。
陈璞,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毕业于哈佛医学院、斯坦福大学,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任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杂志审稿人,在研科技部、基金委、武汉市科技局等项目。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干细胞与器官制造技术。
陈璞(中)及团队成员
初见陈璞,他严谨的作风、谦逊的态度、敏捷的思维以及谈到科研工作时表达出的热爱与坚持,给笔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陈璞热情地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介绍了“医学+X”人才培养模式并畅谈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
逐梦:怀揣用知识改变世界的初心
记者:请问您进入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有哪些契机?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人或事?
陈璞:我进入该领域主要是源于多学科交叉产生新增长的认知,理学、工学到医学的训练和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内在动力,我希望让人类活得更久、活得更好。我从小就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喜欢观察昆虫等小动物,利用课余时间我还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开始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实验。
高考填志愿时,我有两个意向专业,第一是光电,第二是生物。当时考虑光电是一个新兴学科,加上武汉这里有“中国光谷”,我便报考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时,我决定还是遵从内心的想法,于是跨专业报考了武汉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从理学到工学,这是我的第一次跨越。进入这个领域后,我感觉如鱼得水,它很好地结合了我理学和工学交叉的学术背景,让我在工程加工设计、数字模拟仿真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优势。在国内读博期间,我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因此幸运地申请到了国际名校的博士后资格。
在2011年至2016年,我先后在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哈佛-麻省理工健康科学与技术部和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进行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的博士后研究。哈佛-麻省理工健康科学与技术部(Harvard-MIT Division of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HST)成立于上个世纪70年代,通过整合哈佛医学院、哈佛医学院附属教学医院和麻省理工的临床和理工科优势,旨在将基础医学上的认知快速转化为能够改善人类健康的临床实践产品、工具和方法,推动对疾病的诊疗。HST还设置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项目,以培养具有“医学+X”的研究背景、并能够从事转化医学研究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同样,美国斯坦福大学在1998年成立了Stanford Bio-X交叉学科生物科学研究所(Bio-X)。该研究所利用了斯坦福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通过联合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者、临床医生、工程师、物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去解锁人体奥秘,促进对生命系统的认知,从而促进人类健康。Bio-X研究所还设置了本科生和博士研究生奖学金项目,培养生物医学领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海外的那段学习和工作的时间,也是让我快速成长的阶段。有幸和世界顶尖人才进行交流和碰撞,增强了我的国际视野,提升了我的创新创业意识,也更加坚定了我把基础医学研究的知识应用于临床、真正做出有价值有意义的转化的想法。
重塑: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进行自我革新
记者: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陈璞:我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立德树人、“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交叉创新人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要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和知识框架,进行自我革新。比如像机械工程和生物材料背景的学生,一开始来时非常痛苦,因为他们从来没接触过生物,完全是以机械和材料的角度来思考生物,这也导致他们认知上出现偏差,很难在科研领域推进。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们打破思维定式,从一个生物学家和临床应用者的角度思考,以人为本,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考虑他们的需求。
文章来源:《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网址: http://www.swyxgcxzzzz.cn/zonghexinwen/2021/1214/692.html